日志样式

《默杀》“落料”太重,技巧盖过主题

马来西亚华人导演柯汶利在2019年凭《误杀》一片打入内地市场,成为卖座导演,深得监制陈思诚赏识,获得拍摄电视剧集版《唐人街探案》的机会。最近他的新作《默杀》上映,再次受到关注,然而这部电影“落料”太重,技巧盖过主题,反而未及《误杀》出色。《默杀》的拍摄源起挺复杂,据知原片早于2017年已经拍成,本来是台湾制作,在当地求学和入行的柯汶利,其时也还未进入内地。只是因为主演的某演员发生丑闻,连带地导致影片无法推出。直至后来柯汶利凭《误杀》扬名,决定找来另一批演员再拍一次,才令电影重生,也因此这部电影,是存在两个版本。小编没有看过原版,不知道故事是否一样,还是与时并进作过修改,但看影片涉及的题材,都是老生常谈的社会问题,并无特定的时代指涉,不论是七年前还是现在,都颇有反映现实的意义,因此如果是搬字过纸照拍,也无不可。影片以悬疑电影为包装,编导想要涉猎的题目看来非常多,包括学生霸凌、家暴、社会冷漠、当权者互相包庇、偷窥、学校制度缺失、职场潜规则等,几乎是要把当今所有容易引发争议的社会议题,一箩筐地包揽,但全片仅两个小时的片长,真的能够讲得完吗?有看过电影的观众或许都会认同,上述所有的议题,虽然都有被触及,但除了霸凌的主线,其他全部都只是走马看花,与其说编导真正关注这些议题,还不如看成是要完成剧情反转的工具。是的,编导由始至终感兴趣的,不是学生被霸凌,也不是妇女被家暴,对于他来说,一切都只是达到其反杀/反转/扭桥的目的,因此这许许多多的情节,都是流于形式而欠缺血肉感,即便看到女主角被疯狂欺凌,也很难产生任何共情,只觉得编导的加盐加醋,纯粹就是某种商业计算,一切都只是为了秉承其自《误杀》开始,建立起的“烧脑”电影名导地位。

事实上,片中反转再反转的戏剧结构,也是为秀而秀,多于是剧情或主题上的需要,尤其是最后一层的反转,牵强而不合情理,显然就是为了迎合内地流行的反杀类型市场需求而已。整部电影就是剧情为技巧服务,而不是利用技巧服务剧情,简单来说就是本末倒置,因此看下去始终不是味儿,编导也只能靠个别演员的投入演出,勉强抓紧观众的注意。演员确是全片少数值得欣赏的环节,当中最落力的必然就是张钧甯。这位台湾女演员在内地打拼多年,但大部分角色不是花瓶,就是和其本身气质类似的平凡角色,甚少发挥机会。今次她演身世可怜的校工,形象上其实并不入信,但好在她演得特别投入,每一场戏都七情上面,非常肉紧,算是满足需要。男主角王传君是内地近年崛起的演技派,上一部在港上映的大片,可能是《孤注一掷》,今次演神秘学校义工阴沉冷漠不差,但角色发展略欠悬念,几乎是时刻挂着“我很可疑”的状态演出,而且不算讨好。香港代表吴镇宇则是演典型的躁狂干探,对他来说驾轻就熟,并无新意。《默杀》的立意是好,沉默旁观者有罪的说法,对于华人社会向来流行的各家自扫门前雪风气,有一定的社会教育意义,只是电影本身却是言过其实的投机取巧之作。柯汶利是有才干的青年导演,但也太自觉地想要表现自己的睿智,太刻意地要逢迎内地观众的口味(但却低估了观众的智慧),以至出现扭桥扭到走火入魔的窘境。剧情片最重要是戏剧和感情,而这也是影片最欠缺的两个环节。

  •  《默杀》剧照1
  •  《默杀》剧照2
  •  《默杀》剧照3
  •  《默杀》剧照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