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速追杀:芭蕾杀姬》短评
暴力“美学”?《疾速追杀:芭蕾杀姬》继承《JohnWick》电影系列的传统,同样以狠和劲为卖点,伊芙·马卡罗(安娜·迪艾玛丝饰)打斗的镜头从不暂停,格斗的场面此起彼落,使观众透不过气。各种各样的杀人画面尽显创作人的创意,她的对手被杀的结局是意料中事,问题只在于他们为何死及如何死。即使她有替身的协助,她的脸容和身体语言仍然需要表现杀手嫉恶如仇的“阳刚味”,她的情绪仍然需要表现其高涨而前所未有的爆发点。虽然她的演出以动作场面为主,但她依旧需要有适切的演技,才可把角色暴烈刚劲的风格表现出来。影片内伊芙年幼时父亲被杀,为她带来痛苦,并播下日后复仇的“种子”。其实她长大后不听上司的劝告,对杀父仇人大开杀戒,是意料中事。因为复仇是她生存意志的根源,亦是她选择继续生存的目的。这种打斗的理由虽然合情合理,但较为传统,即使此原因容易让观众信服,如能有更多镜头描写她长大过程中仇恨情绪的“发酵”,其主动找寻敌人复仇的说服力理应更强。或许观众可运用自己的想像力猜想其情绪“发酵”的过程,创作人觉得自己无需“画公仔画出肠”,观众仅看她长大后怒火中烧的状态,已能猜到她曾经历长时间的压抑过程,她怒斩仇敌的一刹那,正是她完全纾压的黄金时刻。
《疾速追杀:芭蕾杀姬》可说是暴力的极致,影片内断指、断臂、撞头、近身对打的镜头多不胜数,但这些暴力画面是否优美,实属见仁见智。虽然伊芙自小学习芭蕾舞,按常理,她应能表现丰富的肢体美,但在打斗时能否表现这些美感?笔者在观赏她与仇人对打的场面时,着实难以找到这些美感的种种“痕迹”,或许打斗镜头的节奏过于急速,我们来不及欣赏这些美感,又或者我们专注于欣赏暴力画面,忽略了镜头的艺术性。《杀》是《JohnWick》电影系列的新开始,其“暴力麻醉”的成分确实有一定的可观性,但下集如能多叙述伊芙小时候的惨痛经历以加强她坚决复仇的说服力,在她的打斗镜头内增添慢动作以让观众看清楚其暴力画面的美感,影片的整体成绩应会更佳,其画面亦应有更高的可观性。



